一、“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一)超额完成“双控”目标
“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我市能耗“双控”目标任务为增量115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下降14.0%。2015-2020年,全市能耗增量为81.52万吨标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9%,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另外,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幅更加明显,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015-2020年累计下降30.2%,超过全社会单位GDP能耗降低率7.3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为全市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能源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仍然是宿州市能源消费的主体,一直以来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一半。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相应得到改善。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5年的20.4:38.0:41.6调整到2020年的15.2:35.2:49.6,其中工业占比由28.5%下降到25.3%,降了3.2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带来了能源结构的积极变化,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用能结构由 2015年的4.3:57.3:17.8:20.6调整到 2020年的 4.6:51.0:21.4:23.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占比明显降低,2020年工业能源消费量361.42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48.8%,比 2015年降低7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和居民用能源消费占比分别提高3.6和2.4个百分点。
(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
“十三五”时期,宿州市大力发展风电、火电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这些非传统发电类型发展过程从无到有,虽起步较晚,但是增长快,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市一次电力仅有火力发电125亿千瓦时;2020年, 全市风力发电6.4亿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 14.7 亿千瓦时,火力发电130.9 亿千瓦时。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一次电力、其他能源)消费量合计 105.86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4.3%,比2015 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二、节能降耗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消费形势严峻
2018年、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分别为798万吨、778.64万吨,比2015年下降3.7%、6.0%,顺利完成省下达我市2018年、2019年煤炭消费量较2015年“由增转降”、较2015年下降2.5%的目标。但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831.21万吨,比2015年增加2.68万吨,未能完成省下达我市2020年煤炭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5%左右的目标。煤炭是宿州市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品种,作为宿州市基础支柱产业的刚性需求,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重点监控煤炭消费,依然是“十四五”期间做好节能减排降碳、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
2015-2020年宿州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上工业能耗比重分别为64.2%、64.8%、68.9%、71.1%、77.0%、76.1%,能效提升压力大。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工业能源重型化结构依然突出,能源消耗总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继续增加,单位能耗持续下降的难度大,对全市在优化工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实节能降耗方面产生较大压力,是制约全市节能潜力发挥的瓶颈。“十四五” 期间,预期将有安徽华电宿州电厂二期2×1000MW机组工程、安徽禾吉循环经济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年产90万吨清洁制浆造纸综合利用项目等一批年耗能超过十万吨标准煤的高耗能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工业能源结构可能还将进一步向重型化发展。
(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空间收窄
“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0.2%,顺利完成节能目标。经过“十三五”以来对高能耗行业的关停、整合,绝大部分落后产能已被淘汰,占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大都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企业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基本上达到了上限,进一步大幅度降低能耗的空间相对较小。
三、“十四五”节能降耗工作建议
(一)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促进节能降耗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促进节能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与能耗低、效益好的企业之间通过资源置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机制,研究制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创新高新技术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环保型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通知》,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水泥、有色等企业实施淘汰取缔。
(三)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加大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建材、轻纺、造纸与木材加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从长远看,节能降耗主要依靠结构节能,要把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调整工业结构的同时,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结构节能的主要途径。
(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进一步加大在清洁能源替代、节能设备购置等方面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空气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光伏能源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并在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推广使用洁净煤。统筹电力等相关部门,补齐县域电网消纳送出短板,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采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补贴,节能设备购置补助返还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耗能经营负担,提高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购置节能设备的积极性。同时加快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线和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拓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商业、民用领域的应用。